用文創推廣文學,台德文學交流合作計畫

2017/06/14 發布

2016 年第二屆的「聽見那島:台德文學交流合作計畫」以文創的精神,推廣文學及交流,並且用多元體驗實現文化外交。在王榮文董事長及國內外各方努力及肯定下,在萊比錫書展擴大展位並建立據點。除了計畫內的三位作家巴代、李進文、伊格言外,漫畫家阮光民也在基金會的合作促成下受到矚目受邀駐村。更不容易的是在萊比錫書展官方的支持認同下,讓中華民國的國旗在國際場合飄揚,台北書展基金會的董事們也組團赴德國觀摩予以支持。

第一現場:萊比錫書展場內

我們相信透過多元、細膩的體驗,能夠在異國達成最深入的文化及文學外交。在這次的萊比錫書展,除了讓觀眾「聽」見那島外,更打造了視覺、味覺、嗅覺等的多感體驗,藉由茶亭這個匯聚中心,不論有沒有來過台灣,都能夠在心中建立清晰的台灣形象,喚起思鄉之情或旅遊的回憶,甚至讓人有想到此一遊的衝動。我們的出發點不再只是一個書展裡簡單的陳列展位,而是讓觀眾擁有實際的感官體驗的交會點。在 18 平方米的展位內,我們拉起布匹,剪出樹葉的剪影形狀,夕陽般橘黃色的燈光就從那剪影的縫隙中滲透下映照在茶杯裡飄散清香的包種茶。搭起茶棚、擺好長凳,原木色的亭柱、紅磚的壁紙,電視播放著《閱讀時光》《飛閱文學地景》等影像作品,從漁村、山巒到城市,一幕幕搭配台灣文學作品,好像一草一木的風景都有了個性。耳邊響起的是台灣最原始野地的鳥鳴聲、浪聲、風聲,這是野地錄音師范欽慧長年記錄的台灣聲音,還有舒米恩的<海洋森林>,傳統阿美族的吟唱遇上西洋古典弦樂器成了清新的民謠。初春的德意志不再只是個工藝發達、堅冷氛圍的陌生境域,時光好像錯置,來到了亞細亞的這座島嶼,南風徐徐的鄉間夏日午後,左鄰右舍正聚集在榕樹下的茶亭分享。試讀本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翻譯成當地的語言,才能夠讓他們自發更親近的閱讀。展期間,觀眾就被這樣的氛圍環繞著,我們就在意象式的大樹下閒聊著,忘卻了他們的白皮膚、藍眼睛,將台灣「翻譯」出去,用最實際的行動呈現傳遞台灣傳統「好客」的精神。這樣美好的相遇及風景,已經超越了一般書展的體驗。

第二現場:萊比錫探戈舞館

除了在展館內,這樣的台灣味也蔓延到萊比錫市城中心的探戈舞館。在短短四天的展期中,萊比錫城裡的朗讀活動超過三千場,競爭可謂相當激烈,但我們在探戈伍館舉辦的「朗讀馬拉松—文學 Party 」卻座無虛席,很多觀眾是整個家庭或是三五好友相招一起參加,體驗不一樣的文化。當天晚上,由來自台灣的四人室內樂團演奏<望春風>揭開序幕,接著傳出范欽慧的大自然聲音(蟲鳴森林的聲音),再展開朗讀,進行輕快有質感的深度對談,不時以音樂穿插,呼應探戈舞管熱情溫暖的氣氛,傳播亞熱帶的文學味道,另外更佐以特地從台灣帶去的點心如鐵蛋、鳳梨酥與牛軋糖等,讓德國觀眾腦海中的台灣意象更加立體,他們好奇嘗鮮將所有食物一掃而空,共同成就愉快豐富的美好夜晚。

我們見到了因為良好的試譯本選文與翻譯的品質,能夠與來自世界各國的作家與譯者分享作品與心得,打破語言與文化的隔閡,感動每位讀者。巴代的作品選文描述原住民及巫的魔幻文化,震撼了南美洲的讀者,驚訝地分享原來除了自己的國家及馬奎斯外,世界上還有族群也有著這樣的習俗傳統。巴代被讀者追問試譯本作品內容的結局,回答後讀者投入到居然潸然淚下……。李進文在一個月的時間,細膩地觀察德國當地的文化與民族特性,不論是在博物館的陳列或是與人的相處上,展現當地戰爭後重建的反思及冷靜、深謀遠慮的態度。在駐村時與各國譯者的交流經驗以及看到柏林文學學會對於翻譯的重視和投入,深深地體會及肯定在國際交流頻繁的現代,翻譯如何代表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伊格言更遇到「鐵粉」!一位德國老伯伯在萊比錫書展會場,拿出自 2009 年收集在萊比錫書展發放的《台灣說故事》試讀本,請當年也為選文作家之一的伊格言簽名。看見這樣的粉絲,伊格言直說這就是「台灣控」!在這個計畫中,他感受到許多熱愛這份土地的「台灣控」都在默默地支持和幫助,才能讓愈來愈多的台灣作家站到世界的舞台。

無論在台在德,到處都是交流的現場

台德文學交流合作計畫呈現的內容以及帶動的熱情與活力,讓德國的業者和文學界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學會、書展、出版業者等,甚至當地的媒體,都紛紛肯定台灣文學這幾年在德國的耕耘,自發為計畫辦活動、報導,更提出希望未來能夠繼續合作。這些成果顯現了台灣文學的種子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已在德國的出版、文學界及讀者中開始發芽、生根。這些回饋與成果,回應見證了以文創推廣文學的做法與精神,確實達成不同的效果。

藉著作家的眼,即使身處在南島的台灣也彷彿把柏林讀了一遍;作家也藉著譯者的手,將他們看到的畫面與體驗到的溫度分享到世界更多的角落。2017年3月我們期待作家何致和、藍博洲、羅毓嘉將在初春的柏林激盪出甚麼樣的火花,並且如何吸收當地的養分呈現在未來的作品中,也邀請您持續關注與支持「聽見那島:台德文學交流合作計畫」!

撰文/洪萱育

觸發改變的創藝連結-永續藝術國際合創論壇

「從來不改變心意的人,永遠無法改變任何事情。」 透過合創,打開全球對話,用藝術和創意回應環境永續,並且實際產生刺激、發生改變。

CreativeMornings Taipei
創意早晨講座:勇氣

3/30(五)邀您吃早餐、聽演講,讓我們感受勇氣的力量!

思沙龍─1968:形形色色的造反

前紐約The New School 駐校學者徐友漁將剖析1968全球青年造反,並於當天播映紀錄片【1968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導演藉由歷史畫面與人物採訪串出整段歷史脈絡與時代氛圍。

TAIWAN CULTURAL & CREATIVITY DEVELOPMENT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