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華文朗讀節是將朗讀重新帶回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用朗讀代替閱讀、用分享取代靜默。那麼,對於台灣的莘莘學子來說,朗讀早已存在於他們的求學生活當中。然而,普遍於台灣國高中生之間的朗讀活動,朗讀已經更往技藝領域發展。所以我們可以在各校舉辦的朗誦比賽、抑或全國的語文競賽中看到,朗讀一事,追求的已是句讀韻律、情緒抑揚、咬字渾圓、顧盼生態。
這種傾向沒有不好,但此舉已將朗讀往某種標準和樣板走去,也甚至逐漸與大眾拉開距離。華文朗讀節希望朗讀能夠拾回分享的精神,鼓勵同學用自己的聲音、以自己的方式、自己閱讀的內容,分享屬於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於是,2016 華文朗讀節發起了「我在校外朗讀」的徵件計畫,邀請全國國高中生,用自己的創意,朗讀自己喜愛的詩文錄製成影片,邀集詩人、老師擔當評審;我們同時邀請高中詩社、班級,以團隊的方式,在華文朗讀節中作朗讀表演。我們不過份講求句讀韻律、咬字抑揚,更注重的是同學們創意呈現和選文動機。
徵選的成果相當豐碩。有來自花蓮的學子挑選與當地的自然景色相互輝映的詩,藉由朗讀以及畫面,將他們對於大自然的感受表達出來;也有同學用朗讀和繪畫,呈現自己的青春記憶,也有同學在暑假中讀到了畢飛宇的《大雨如注》,對於許多講述現在城市裡現象的文章十分有興趣,於是用朗讀分享自己在文中體悟到的不同見解。
在將近百人的報名中,我們擇優選出了前 30 名,不僅舉辦朗讀工作坊,邀請詩人吳俞萱為這 30 名學子分享朗讀時的技巧和肢體動作;詩人吳俞萱更為這些同學撰寫一首詩,邀請他們在華文朗讀節中現場朗讀。此外,邀請前來表演的師大附中薪飛詩社和中山女中一年禮班的同學,分別以戲劇和合聲朗讀的方式,呈現年輕學子在面對文字時的獨特詮釋和青春活力。
回顧 2016 華文朗讀節中,莘莘學子在面對朗讀時所展現的可能性和創意,往往超乎我們在朗讀比賽中所能看到、聽到的。在這一次的「我在校外朗讀」中,在剔除傳統朗讀比賽的束縛之後,我們更能夠看到年輕學子,他們如何用閱讀來建立他們與世界的關係、如何以用朗讀將自己的情感傳遞分享,呈現出一種更直率、更貼近的自我揭露,而不藏於抑揚頓挫、句讀韻律之間。
青春可貴的是可塑和創意。年輕的聲音不應該被樣板或規範所束縛,在開放的包容下,學子們用朗讀,不但嶄露青春真正無畏且青澀的樣貌,更長出更美麗且恣肆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