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心瑜專文〈回家吃飯〉

2018/01/05 發布,2017華文朗讀節《聽說好味道》 整理。

媽媽是國中家政老師,曾經出過食譜,所以從小我就非常有口福,只是不知道我的「好吃」,究竟是來自天生遺傳,還是後天造就培養。小時候,那個單純的年代,偶爾看到與吃有關的漫畫,我就會不自覺地分泌口水,電視節目的「傅培梅時間」,也總能讓我隔空飽餐一頓;但是,我還是最愛擠到廚房,或是跑到媽媽在學校的烹飪教室,不只能當場看到媽媽備菜、煮菜,而且還真的能聞到、吃到。

電視頻道更加開放後,愈來愈多介紹美食、烹飪等類型的節目益發蓬勃發展,這似乎也提供了我對美食「品鑑」的持續關注(明明就是愛吃);不僅當個按圖索驥的「聞香客」,也愛三不五時自己動手做。再加上移居、工作與興趣所趨,先後居住遊歷了二十幾個國家、超過一百座城市。要了解一座城市,除了用眼睛、耳朵,我更愛善用鼻子和嘴巴。

長期從事與設計、圖像繪製等相關工作,近幾年我已逐漸轉變成以家為主要工作場域,不是在書房,就會在廚房找到我,除了照顧了日常三餐的必須,我發現料理跟畫畫其實很像,東加一點、西添一些,配色調味擺盤都牽涉到創意與美感,在煮食間的沉浸與醞釀,有時候會激發靈感,有時候也成為創作過程很重要的慰藉與舒緩。

前幾年讀了簡媜老師的《吃朋友》,那樣一種以飲食作為情感交流的方式,是令人生羨的;反觀自己,愛吃的誘因、單身的機動性,從年輕時就有固定幾攤吃飯的好朋友,一起去老地方重溫懷念的味道,也探索開發新的餐館,更愛相約各自帶來幾道菜,窩在家聊天吃飯。我一直想要用一種創作形式,將小時候的味道記錄下來,算是跟媽媽情感的重要連結,因而創作了《酒釀》,作為繼《背影》、《回家》後,家族記事的第三本繪本,但是卻同時對照了今昔飲食文化的差異,回家吃飯,在現在或將來,還會是一種生活日常嗎?回家吃飯,我相信那會一直是我們心中最深的想望。希望藉由我的創作觸動讀者的味蕾,進入與食物連結的記憶情感,也希望大家能藉由這樣的創作與閱讀形式,啟動自己對飲食的詮釋與念想。

不同的閱讀形式,以各種方式撩撥著讀者的味蕾,開啟食物的想像,很高興我的作品《酒釀》,在2017年的「華文朗讀節譯動國界論壇」中,受邀以朗讀的型式呈現,甚至以多種不同語言展現不同文化的韻味,讓有圖有文的繪本又多了聲音的元素添加,讓食物的味道彷彿跟著聲音的震動,一起飄進讀者的耳朵。

孫心瑜

孫心瑜

插畫設計、繪本創作者。2017年出版繪本作品《酒釀》。

周三朗讀夜:
《熱帶季風》—吹動漫畫新浪潮

我們邀請已出版兩部紀實漫畫,正在創作第三部的資深漫畫人小莊,與《熱帶季風》作者建築大叔和陳沛珛對談,介紹各自的創作脈絡與對漫畫新浪潮的想像。歡迎想看不一樣漫畫的你,和我們一起討論漫畫新浪潮的可能。

週三朗讀夜:頑皮的契訶夫玩讀劇-《熊》讀劇講座

5/23(三),歡迎大家一起來共度歡笑的夜晚,體會契訶夫的幽默,體驗讀劇演出的魅力!

如何挖掘地方特色?地方創生工作者必讀攻略|洪震宇《風土創業學》|青春愛讀書X華文朗讀節

TAIWAN CULTURAL & CREATIVITY DEVELOPMENT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