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辦法活下去,再來談創生」,「你學到的是拿政府資源的能力?還是經營團隊的能力?」島內散步執行長邱翊,在2012年於大稻埕開啟第一場導覽行程到現在,他帶領著島內散步的團隊,持續思考、創造著該怎麼走下去的各種想像與嘗試,從大稻埕出發,也增加了新竹、嘉義兩地據點。地方生存不能只有理念,還懂得HOW,理念之外,方法是什麼?邱翊要從他的經驗來談起。

位於桃園大溪的「雙口呂文化廚房」,創辦人黃騰威與周佩儀都是桃園長大的孩子,他們想用手作工藝來留根,在與大溪的三合院老宅相遇後,以周佩儀阿嬤夫家的呂姓,建立了「雙口呂」品牌,傳承粿的技藝,研究米食文化。在創業的過程中,黃騰威與周佩儀明白文化傳承的價值、手作的價值以及食材的價值,「雙口呂文化廚房」開創出旅遊吃喝後深度的文化意義,以及商業面持續累積,永續經營的未來。在地方創生,在地方如何生存?華山文旅學這次邀請島內散步執行長邱翊、雙口呂文化廚房創辦人黃騰威,來談談看似不同方式經營不同的地方可能,如何有理念有想法還更要有作法。

陸穎魚專文〈文字和聲音是橋,是河流,是森林〉

文字和聲音是橋、是河流,也是森林。至於相逢這回事,它永遠美好,而且永不嫌遲。

高翊峰專文〈持續寫與喝的日常〉

一直覺得,威士忌的時間感,與小說寫出來的時間感,也有某種密謀,引誘著我,一直喝著,並寫下去。

思沙龍─1968:形形色色的造反

前紐約The New School 駐校學者徐友漁將剖析1968全球青年造反,並於當天播映紀錄片【1968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導演藉由歷史畫面與人物採訪串出整段歷史脈絡與時代氛圍。

TAIWAN CULTURAL & CREATIVITY DEVELOPMENT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