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開始的地方創生──陳美伶、何培鈞談人才培育

從「小」開始的地方創生──陳美伶、何培鈞談人才培育

2022/11/14 發布

談到「地方創生」,眾所期待有人帶著人、資源進入鄉鎮來解決眾多地方問題;然而地方創生的源頭是什麼?「教育」必然是其中重要一環。臺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陳美伶董事長、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何培鈞,來到華山文旅學,分別從政策思維與個案經驗論及教育在地方創生中所應扮演的角色。

陳美伶從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說起,認為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更是永續的人口政策,雖然教育是最不容易有共識的議題;地方創生希望讓臺灣地方產業振興、創造就業機會、吸引人口回流,但教育極少教導與在地產業相關的知識技能,如何能讓年輕人留在當地?例如南投竹山是竹子故鄉,但附近未有與竹相關的科系。

台灣現今平均壽命是80.6歲,而退休年齡是65歲,這些人力資源是否可能再投入社會參與地方創生?一起全民共創,她舉出日本在少子化時,把地方創生放入高教的藍圖,頗值得我們學習。就地方創生而言,陳美伶認為我們需要的是跟社區/土地連結的在地教育,現今鄉土教育與所在的故鄉產生實質連結還不足。

此外,許多老職人、老匠人的技藝慢慢消失,若有可傳承、創新的前瞻教育,讓技藝透過科技過渡到新的創意,將可重新連結傳承與創新;疫情後,世界勢必是線上與線下整合,留鄉者也能有好的生活跟工作,若有也能隨時移動,透過教育給下一代留鄉及移動自如的能力。越在地,可以越國際。

陳美伶更呼籲,應把教育視為產業,有競爭才有進步發展;期望教育從小開始教導孩子看待故鄉面臨了什麼問題、應該要如何解決,從小訓練孩子思考,有助其未來留鄉返鄉的可能。

何培鈞分享竹山的案例與行動。何培鈞自大二時跨系跨校自學,這成為他人生一次重要的轉折,學習的節奏從被動轉為主動;當兵後著手將四合院整修成現在的民宿「天空的院子」,從無人問津到幸運被看見,社區居民開始關注。但社區想了解是怎麼賺錢,而非背後文化修復的核心價值,何培鈞意識到,地方的首要目標是解決經濟問題,透過文化保存或地方創生的手段來賺到錢,成為他與地方居民溝通的方式。也有段時間,竹山號稱來了十萬遊客,但實際人口卻從八萬減到五萬,追求觀光並未增加地方人口;觀光帶來的人潮與錢潮,且未著重是否有當地居民參與、地方產業連接、兒童教育提升等,導致各地社區/商圈越來越雷同,處處可見類似的導覽、DIY跟風味餐。

期望深化跟內化的何培鈞,先將民宿的耗材與社區產業合作,茶點由竹山米麩老店生產,燈罩、籃子為竹山竹編,客人使用喜歡手機一掃產品資訊清楚呈現;透過民宿做為社區的入口,把地方產業拉起來。

之後,以竹山鎮最老的車站:台西車站作為活化示範計畫,多年無公車行駛荒廢髒亂,客運公司原想打掉重蓋房子;雖然竹山不是何培鈞的家鄉,但他考量車站乘載了竹山鎮幾十年的記憶,因此承租、思考以長遠角度規劃。二樓改成餐廳,以5500多條竹篾編織成像鳥巢的內部裝潢,並以竹山農產入菜,讓地方有更多參與;一樓改造成台西冰果室,採用竹山茶葉開發冰淇淋,容器跟吸管都用竹子做,再加上在地米香;每賣出一個冰淇淋,就讓社區三個行業有收入,這是理想營運狀態。而一樓也設有公共空間,每月舉辦活動促進在地交流,重新建起人跟人、人跟社會/地方的美好關係;隔年公車復駛,車站活回來了,在地的國小、國中甚至來詢問,車站是否有可能成為社區裡的學校?

不是為了要開民宿而去開民宿、為了要開餐廳而去開餐廳,何培鈞說民宿跟餐廳都是為了促進地方活化發展、解決地方問題而採用的商業手段。

在竹山,何培鈞透過小聚的方式累積人才。十年前第一場只有三個人,現在滿滿各行各業的人,甚至小鎮文創的業務有著百分之二十來自這些連結,創造外面的人才到竹山來,產生更多刺激。

六年前何培鈞開始進行海外交流,面向海外,臺灣的優勢為何?他認為是具有人文社會情懷的科技能力的應用──把科技應用到解決社會問題;著手用區塊鏈的技術開發竹山的數位身分證,讓全世界的人都變成竹山人,都變成關係人口;未來竹山的數位人口會增加,打破傳統以行政面積為範圍的社區營造,用數位去擴大影響力。

在討論到教育與地方創生之間,何培鈞回應陳美伶所言,是要給孩子認識故鄉的能力,就能出得去也回得來,不然學校沒有教、考試不用考、到台北找工作不需要;然選舉政黨輪替更迭,政策無法長遠;何培鈞採用與鄰近雲林科技大學合作,以USR計畫帶領竹山在地國小、國中、高中的老師,開發教材讓小朋友認識自己的故鄉,比如透過桌遊認識家鄉地理位置、國中生調查同一產業在全世界的運作狀況、讓高中生想像身為竹山鎮長,如何應用地方數據資料來治理家鄉;讓遊子誠懇深度了解故鄉、面對自己,回來的才能長遠留下。

何培鈞情感充沛的表示,在竹山小鎮發現亞洲的視野很美,自己曾有的經驗或許是一條路,期望帶著更多地方的孩子去看看外面的風景,讓孩子永生難忘。

伊格言專文<有限的理解,可能的視野>

所謂「歐洲猶太大屠殺紀念碑」,其實並不真是個「碑」......

周三朗讀夜:學校沒教、老闆不講的經典人生智慧——「人生三書」講座活動

今年九月,吳宏一老師將帶領讀者透過《論語》《老子》《六祖壇經》三部經典,探討歷久彌新的傳世智慧。

「回家」的幾種樣貌

「家」不一定是經緯坐標上的一點,或近或遠「回家」都是從一端到另一端的旅途。

TAIWAN CULTURAL & CREATIVITY DEVELOPMENT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