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心愉專文〈讓閱讀飛〉

2017/06/08 發布,梁心愉 撰稿。

讓閱讀飛

老實說,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對朗讀的印象停留在那種聲調誇張、情緒張力破表的「演出」裡,朗讀者激昂,聞聽者若沒在第一秒鐘被抓住,就會全程在撿雞皮疙瘩中度過。

是以 2014 年接到華文朗讀節的邀約,希望請馬世芳、吳明益舉辦朗讀活動時,我一面協調各項細節,在高雄駁二與台北華山間奔波,一面想,北、高兩地連續數天此起彼落地傳出朗讀聲,總體而言會是怎樣的一幅畫面。

那一次,馬世芳在高雄駁二跟台北華山各有一場《歌物件的聲音》,吳明益則在高雄火腿藝廊朗讀《浮光》及其他他欣賞的作品。那是第二屆,我看到進場讀者臉上普遍有著怯怯的神情,但他們坐下來,打開耳朵和眼睛,安安靜靜。

隔年,基金會執行長王沛然提議,邀請詹宏志先生和李維菁小姐參與朗讀節。與導演團隊開會後,我們對朗讀劇場開始有不同的想像,於是請來專業演員莫子儀與李維菁搭檔,以接近雙人讀劇的形式朗讀李維菁的小說《生活是甜蜜》。第一次在會議室碰面時,莫子儀平靜地讀著首次拿到的稿子,聲音力場卻立即攫獲所有人;李維菁也很快進入情況,在導演的帶領下,對自己的聲音特質與表現方式都有了新領會。三次排練中,兩人認真培養默契,一遍一遍揣摩情緒、調整姿勢與走位。正式演出的那一晚,在副導精選的背景音樂中,李維菁展現大將之風,用聲音、神情引領讀者進入徐錦文的曲折心事,而莫子儀最後伸出的手,讓句點瞬間圈圈擴大,時間與空間彷彿凍結。有聽眾在黑暗裡靜靜落下自己也沒有察覺的眼淚。

詹宏志則一本初衷,風格樸素但精彩絕倫。自稱書呆子的他細細道來他閱讀、想像的世界樣貌,以及多年後親臨其境的體驗。《旅行與讀書》剛出版時,常有人問為什麼書裡沒有旅行照片,不久這問題消失了,因為讀者的腦海裡自有飽滿的畫面。這場因颱風也想聽而延期過的朗讀分享會依然滿座,詹先生預料之外地講了三個小時,讀者也興味盎然地聽到最後。

年過五十才端出首部長篇小說就一鳴驚人的馬家輝,無疑是去年華文創作界的亮點,《龍頭鳳尾》獨特的生猛力道,在臺灣、香港都引起旋風。馬家輝能寫、善道、是大學教授也是知名主持人,第四屆朗讀節便請他用廣東話讀《龍頭鳳尾》的片段,工作人員精心繪製的大背景螢幕像時代一樣一頁頁變換,粵語鏗鏘的聲調在其間跳躍——誰說「意思」是朗讀裡最重要的事。

除了朗讀自己的作品,馬家輝還與李維菁聯手演繹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的最新長篇小說《純真》。馬家輝的舞台熟練度毋須贅言。李維菁,一年的暌違不但沒有讓她生疏,反而,聲音表情掌握之精確,令所有人驚豔;她也更有自信、更從容,愉悅地享受朗讀的過程。

同樣更有自信、更從容的,是華文朗讀節的策辦與呈現。三年間,我看到入場讀者的神情從猶疑變為確定,這項藝文活動顯然已在城市文化裡生根、開花。我也在參與的過程中看到朗讀的多樣性、真誠與藝術感染力。

法蘭岑曾說:「閱讀教會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獨處。」閱讀的確是私密活動,是讀者進入作者筆下世界的方式,這靜謐時刻不但不歡迎旁人(想想捷運上若有人窺視你在看什麼書,多討厭),連作者也不得參與。然而,朗讀聲揚起時,作者重構了一個與讀者交會的時空,讓閱讀起飛的時空。那樣的飛翔體驗由作者創造,由工作團隊創造,也由聽者創造。那些眼神、那些思緒凝聚而成的空氣,會形成一道印記,留在台上,飄向後台,跟著聽眾回家;最終沉澱在所有人的心底。

撰文/梁心愉(新經典文化副總編輯)

週三朗讀夜:大人的釀酒學
今夜來談自釀酒

這一夜,來酒廠一起朗讀釀酒吧!「Gather四合院」將與大家分享釀酒的科學,品嘗純釀果酒的滋味,以及居家釀酒的迷人樂趣。

孫心瑜專文〈回家吃飯〉

回家吃飯,我相信那會一直是我們心中最深的想望。

當文字有了生命

創作者和演員等眾多跨界名人,以表演和分享的方式賦予文字全新的生命力,構築了華文朗讀節的靈魂.....

TAIWAN CULTURAL & CREATIVITY DEVELOPMENT FOUNDATION